李公明︱一周书记:战役废墟和墓地中的……军事环境史与前史人类学

liukang20249小时前cgw吃瓜899
《墓地中的兵营:越南的军事化现象》,[美] 大卫·比格斯著,贾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丨光启书局,2024年12月版,310页,89.00元
谈起战役在大地上留下的灾祸伤痕,人们天然都会想到被夷平的都市废墟、死难者墓地以及满目疮痍的战场遗址等等。关于今日的许多人来说,这些关于战役的形象都是来自视觉图画和影视作品的出产与传达,它们既有激烈而明显的标志性,但一同也很有局限性——一方面在战役背面的军事机器的出产、分配、贮存、运送等规划巨大、散布广泛的军事基地遗址很少,也很难进入人们的视界之中;另一方面,战役中运用的地雷、炸弹、化学兵器、毒气污染等埋在地下的丧命危险也简略被忘记或被遮盖。作为战役遗产的不同类型的土地环境问题的实在状况以及在战后重建中的空间资源等问题更是难以被大众所了解,即使关于政府决议计划安排来说,怎么知道和处理战后土地环境及空间问题的杂乱性与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应战。总归,远在普通人对所谓“战役废墟”的认知之上,战役两边的军事安排在运用军事机器进程中的决议计划指令、文件档案、技能数据、摧毁性的战役行为等要素对天然与社会环境构成的影响都构成了战后前史研讨与实际处理的综合性难题。
因而,从前史研讨的学科开展来看,一门有关战役与环境问题的分支学科的诞生势在必定。现在正处于学科建构进程中的“军事环境史”(Military Environment History)便是别离从军事史和环境史中延伸出来的交叉学科,在关于军事活动与天然环境的互动研讨中,能够提醒出在人类战役行为以及战后环境重建中不可切割的微观“在地性”(Localization)与长时段前史性以及人类文明的杂乱性之间的实在联络,由此在史学研讨的层面上深化挖掘出军事活动怎么形塑与改造天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实在性与杂乱性。
美国前史学家大卫·比格斯(David Biggs)的《墓地中的兵营:越南的军事化现象》(Footprints of War:Militarized Landscapes in Vietnam,2018;贾珺译,上海:光启书局,2025年1月)是一部现在仍比较罕见的军事环境史作品,它并非以传统的战役史、军事史视角研讨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役,而是以这场战役为布景打开的以人、军事机器、战役行为与环境改造的互动为中心的军事环境史研讨。
该书作者大卫·比格斯的首要研讨方向是东南亚史、环境史、科技史,其个人日子阅历使他对越南社会有了逼真的日子感触和深化的前史认知。比格斯在越南的美军基地出世、长大,父亲是在一艘驻扎在越南海岸的新式航母上执役的水兵工程师,回美国读书的时分也遇到了许多越南难民,后来作为越南裔美国人的“chú rê”(女婿)而在越南作业和日子了一段时间。所以他对与军事和越南有关的论题很感兴趣,他原计划是研讨美国史,后来转向了研讨环境政治。在2007年一次在越南顺化举办的项目活动中,一位当地官员请他以环境史剖析的办法协助他们寻觅战役期间遗留下来的有毒废弃物。因为“我是一位环境史学家,对战役的遗留问题很感兴趣”(导读,第6页),因而接受了这个项目研讨,最终“这项作业引出了一系列关于前史、军事化和现象的更广泛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本书的根底”(第8页)。能够说比格斯无疑是这个研讨的最合适人选。
该书的研讨聚集在以承天顺化省为中心的越南中部区域的滨海低地和山区高地,论说自十五世纪至二十世纪发生在该区域的战役与军事化举动对天然环境的改造以及所遗留下来的战役印记怎么构建了当地的天然与社会现象。原书名是“战役的脚印”(Footprints of War),中译本改为“墓地中的兵营”也是有根据的,因为作者在书中再三说到墓地与兵营在一同的状况,以为“兵营与墓地为难共存的现象是一个恰当的标志,展示了军事、物质和文明现象以一种令人深感不安的办法成为越南战役的一部分”(导读,第3页)。保罗·S.萨特在该书的《序:战役就在这片土地上》中以为:“大卫·比格斯意在让咱们注意到越南民众对‘墓地’的字面上和隐喻性的了解,以及他们是怎么与前史上帝国的墓地一同置身于多个前史地层和现象镶嵌而成的环境中的。鹰营和越南中部的其他美军基地相同,建筑在传统的越南墓地中,现在当局有必要活跃劝止当地人不要在那里掩埋逝去的家人,因为忧虑他们会触碰到地下的毒性物质。这便是本书的中心隐喻:‘美国战役’,就像曩昔的战事和占据相同,留下了耐久的现象遗产,其间一些当地残存毒性,可是越南民众依然坚持尽其所能地从头运用这些土地,扎根在对他们具有深化前史和文明含义的当地。这便是战役的脚印。”(13页)这便是“兵营”与“墓地”在这儿所包含的杂乱性与标志性含义,中译本以此作为书名也能够说是对“战役的脚印”的一种形象化表述。
别的,该书副标题中的“军事化现象”是一个复合式中心概念,虽然看起来好像不难了解,实际上在该书的论说中有比较深的意涵和作者的共同研讨视角。比格斯在书中对这个概念有比较清晰的阐释:“我用最广泛含义上的‘军事化’来描绘的方针,不只仅是军事主导下的暴力、制作、损坏和土地占有行为,还包含更广泛的社会进程,其间军事安排和军事需求从头设定了日常日子。相同,军事化现象指的是那些不只在物理上与军事进程有联络,还在文明和政治办法上有联络的土地——例如,在军事基地周围制作起来的社区。在比方碱土山这样的资源开发边际地带,甚至连稻田都在军事征用的范围内,就像乡民的儿子也被征召到各种戎行里相同。军事化是一个有意为之的广泛术语,旨在激起读者扩展视界,了解军事活动对基地和兵营之外的村庄日子和文明风俗的影响。”(导读,13页)接着,“本书运用‘现象’一词,也是一种挑选,旨在广义地将其界说为由生态和社会要素混合构成的当地。作为诞生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概念,该术语是了解物理、文明和前史要素的土地观念的一条头绪。现象通常是可测量的物理空间,在绘画、相片和地图中都有呈现,但当天然和建筑特征被赋予社会含义时,它们也能够是文明空间。因为其‘可见性’(现象中的现象),现象能够一同以物理、文明和表征的办法存在。它由建筑、土壤、植物和树木等物理元素组成,但也包含许多文明元素:小道、纪念碑,以及美国作家杰克逊( J. B. Jackson)笔下的‘乡土现象’这些被人命名的特征”(同上,13-14页)。那么很明显,“军事化”与“现象”都是在广泛指向中容纳了多种有指向性的寓意,由这两个术语构成的“军事化现象”则是比格斯自己提出来的复合式概念。
他在别的一篇文章中对这两个概念的运用还有更详细的阐释,其要害是:“军事化”(militarization)指的是“军事进程”(military processes),是在经济、文明和环境的交错进程中完成的。比方在1945年的越南国家结构中,军事和电信早已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对增强越南国家凝聚力至关重要;另一个比方是1972年后越南在西贡美军基地的根底上树立起工业园区,并且一向由戎行操控着,“从某种含义上说,20世纪由戎行占据的土地经常被搬运,用作后军事年代的工业用处”。关于“现象”(landscape),他以为这是一个含糊概念,不只仅指地舆含义上的土地,还包含人们对它的认知和了解。因而能够把这个术语看作是一个物质-符号学(material-semiotic)的概念。“咱们在评论军事化、剖析特定区域的经济开展时,这种现象是很重要的。因而,我提出了‘军事化现象’(militarized landscapes)的概念。”(大卫·比格斯《越南战役的脚印:20世纪军事化的环境史》,李东红等译,《世界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2年第2期)
从这个学术性概念的提出与阐释的视点来看,“军事化现象”是“军事环境史”的中心概念,在所触及研讨方针的多方面要素的概念性表述背面,必有其学术概念的开展头绪。比格斯在该书的注释中对此也弥补论说,比方关于在“军事化”中包含更广泛的社会进程和日常日子,在注释[14]中介绍了政治学家辛西娅·恩洛(Cynthia Enloe)在研讨军事基地和军事化形象对性别的影响时推行了这个术语,有越来越多的前史学家、地舆学家将这个术语的运用扩展到包含环境研讨的其他研讨进程(导读,26页)。在关于“现象”概念的解说中,在几条相重视释中介绍了地舆学家丹尼斯·科斯格罗夫( Denis Cosgrove )将现象艺术的鼓起与资本主义出产形式的鼓起联络在一同的观念,以及美国作家杰克逊( J. B. Jackson )笔下的“乡土现象”概念怎么为解说相互竞争的军事活动拓荒了一条途径,用以命名和解说对远大政治方针至关重要的主题现象;最终联络到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 在《空间的出产》(The Producrion of Space)中关于军事安排以及国家政权怎么介入空间实践和空间表征的观念,强调了空间的政治性,指出要亲近重视政党和国家运用空间来影响人们逃离、依从或反抗的决议的办法(27页)。他还进一步谈到顺化区域丰厚的前史、文学和文明传统的遗产对今世军事活动与战役所发生的重要影响,并且由此而联络到人类学家对顺化区域乡民面对军事基地、暴力事情和政治改革的反响的研讨。能够说,关于建构中的分支学科“军事环境史”而言,比格斯提出的“军事化现象”是一个重要的中心概念,其背面的学术头绪在军事史和环境史之外一同也指向了政治经济学、前史人类学和文明研讨。因而,确实应该把越南战役的军事遗产放在前史-现在-未来的维度中,放在军事史、环境学与前史人类学的含义上从头了解。别的,与“现象”研讨有亲近联络的是运用图画剖析作为重要的研讨办法,比格斯在该书中不断运用各种图画资料来阐释军事化现象的前后改变与存在问题。
全书各章以越南前史开展为叙事头绪,从前期十五世纪越南人在中部海岸的久居开端,一向到法国殖民时期(1884-1945)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役。第一章“前史地层”是一篇关于越南海岸长时段前史中的军事和环境改变开展的概述,很好地解说了越南人怎么看待和运用山丘、内陆山区以及海岸作为生存奋斗的要素。比格斯指出,“几个世纪以来,该区域的军事抵触给细长的、被山口和河流切割的海岸空间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当以殖民者戎行为代表的现代戎行开端构成更严峻的生态损坏时,他们也行进在为反抗军事占据的损坏性影响而制作的古代交易道路、村庄祠堂和宗族墓葬的前史地层之上。……本章更深化地调查了中部海岸战役的前史,并考虑翻云覆雨的骚动怎么影响了当地的物质和文明现象。地质的缓慢演化以及战役和军事办理的多重阅历,构建了该区域村落和社群的安排形式,使军事服务和军事经济融入村庄工业和家庭日子之中。”(33页)长时段的人类日子史与现代军事化活动的层累叠加是此期的要害特征,在我看来正有必要引进前史人类学的研讨视角。比格斯还谈到一位来自我国江西省的禅宗僧侣释大汕(Thich Dai San)在游览日记中记载的见识——他发现这些没有彻底开化的山民在游击战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天分(39页),这让咱们很简略联想到他们的后嗣,咱们从小在《南边来信》等读物以及报刊上所知道的那些在山地削竹签、埋地雷的越南游击队员。在这儿天然要谈到政治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1936-2024)的《躲避控制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前史》(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2008)所作的奉献,以及威廉·冯·申德尔( Willem van Schendel)对其理论的批改性定见,使无政府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的严重联络更具有动态的改变性质。
第二章“土地改造”叙述的是1885年至1945年期间顺化周围的法国殖民主义军事和政治控制,研讨了殖民者关于退化土地的争辩以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反殖民运动的诞生。在这儿触及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革新和我国革新,论说了这些悠远的事情怎么影响到越南中部海岸的新一代民族主义者和革新者。很有意思的是,比格斯谈到从陆地转向空中的重要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只影响了越南等殖民地呈现新的民族主义浪潮,并且还带来了三种重要技能——飞机、收音机和照相机,从而为殖民地官员和民族主义者供给了一个能够克服困难地势的、具有革新性的视角渠道。”(86页)顺化经过“无线”通讯和空中服务而成为全球网络的一部分;美国空军于1943年末在中部海岸上空拍照被殖民政府答应制作的日本工业和军事要地,而美军为了更多了解地上状况而在1945年与胡志明及其越盟安排树立了更严密的联络;1943年我国国民党军在越南北部区域对胡志明的帮助;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向几十万大众宣布独立演说的现场播送,这意味着越南进入了二战后的现代政治世界(105页)。总归,“虽然在地表上没有发生实在的改变,但20世纪30年代飞机和电台的呈现,在建构未来主义思维和民族主义幻想方面发挥了强壮的效果”(106页)。由此也能够发现,军事环境史的研讨视角并不局限于地上现象与物理空间环境。
第三章“反抗”,从1945年夏天的战后时间开端,要点叙述了由越共树立的越南独立同盟(Việt Minh,简称越盟)所发起的军事举动怎么衔接前史现象,并经过丘陵和山脉树立新的国家网络;由此论说了从殖民控制的废墟中开展起来的三种军事占据:越盟的起义、法国的军事侵略和共产党越南戎行的构成。当法国戎行占据了机场、城市和港口的时分,越盟则在山区树立了军事根据地战区,在山区和挨近公路的边际区域与法军作战;最终是以山上的新推土机以及在头顶回旋扭转的飞机为标志美国人的帮助的到来,也预示着印度支那战役的延伸和深化改变。比格斯更为重视的是军事行为怎么在顺化周围的现象中打开,这些当地共同的前史和生态怎么影响了越盟和法国的军现实践,说到底便是战役怎么成果了新的成王败寇之地(118页)——这或许也能够看作是对“枪杆子里边出政权”的军事环境史解读。
第四章“废墟”探讨了1954年《日内瓦协议》之后左派在军事环境和政治方面面对的应战,以及美国在前越盟区域制作基地设备和布置特种部队的举动。此刻飞机是美国空中影响力的标志,严酷关押和虐待反抗者的“九座地堡”则是吴庭艳集团控制中部海岸城市和村庄的标志。可是越共也很快树立了反击的力气,他们重建兵器库、对青年进行游击战练习,并且将山区小道扩展至老挝和北越,使兵器和人员得以运送——这便是咱们从小了解的“胡志明小道”的来源。总而言之,这是一片“深深被打上痕迹的、充溢物质和政治残骸的军事化空间”。在这儿想起一本1980年的美国热销特务小说《尖刺》(The Spike,by Arnaud de Borchgrave & Robert Moss, Crown Publishers,1980),北京的世界知识出版社在1981年就推出中译本《被枪决的内情新闻》(阿诺·博什格拉夫、罗伯特·莫斯著,尤勰等译),印数竟达十七万六千册。小说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役为布景,叙述美国政府、情报单位与新闻界的意识形态奋斗。在我当年的阅览回忆中,仅仅是该书第一页带来的感触就极为丰厚和充溢动感:大学生称美军直升飞机为“大绿豆蝇”、在演说中的学生首领向军方直升飞机挥舞拳头、女生向国民警卫队战士分发注射了迷幻药的桔子、在伯克利校园里有一块能够演奏音乐和栽培大麻的“人民公园”,“嘿,约翰逊!”台阶上的学生首领对着麦克风喊,全体学生跟着齐声喊道:“你今日杀了多少小孩?”—— 所有这些关于1981年我国大学生的吸引力可想而知,现在想起来也未尝不能够看作是越南的军事化现象在美国的延伸与重塑。
第五章“发明性损坏”篇幅很长,调查了1964年至1973年美国军事介入的开展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发明性损坏”这个理论术语在这儿的实在寓意。比格斯首要描绘了此刻期的一种双向的逆反现象:一方面是美国和越共都在军事基地和遭受损坏的军事现象中加大了制作力度,美军制作了具有二十四小时空中交通和数万名美军的基地城市,越共则在山里运用货车、柴油管道和贮存弹药的掩体建筑起密布的道路网;另一方面是史无前例的军事暴力晋级,美军运用了大规划的轰炸、化学落叶剂和大规划投进凝结汽油弹,对天然和人文环境都构成消灭性的影响。可是越共戎行仍是回到了这儿,他们在被炸弹摧毁的山上树立的许多小棚屋与美军以无线电塔、喷气式飞机和一排排营房组成的巨大基地具有相同重要的标志含义(198页)。
正是在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规划损坏与制作并重的逆反现象中,引进了“发明性损坏”这个资本主义研讨的经典术语。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1883-1950)最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1942)中创始了“发明性损坏”(Creative destruction)这个术语,他提出“不断地损坏旧结构,不断地发明新结构。这个发明性损坏的进程,便是资本主义的实质性的现实”(在1979年“内部发行”的商务版中译本中的译法是“发明性的消灭进程”)。可是比格斯在这儿首要是从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一篇支撑“美国战役”的闻名文章中引进“发明性损坏”的论说,他说亨廷顿重温了维尔纳·桑巴特在《战役与资本主义》( Krieg und Kapitalism, 1913年)和约瑟夫·熊彼特论说的“发明性损坏”的旧概念。实际上在桑巴特的书中并没有正面阐释这个术语,可是他确实从多个视点论说了战役不只有损坏和遏止资本主义出产的一面,一同更有经过推进技能创新、发生大宗物资需求以影响经济增加以及戎行的办理办法对现代企业出产办法的启示与转化效果的另一面,并且要点提醒了现代戎行怎么从产业的集聚、观念的刻画以及商场的构成三个方面推进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开展。而亨廷顿更是详细重视“密布的轰炸正慢慢地把南越变成一个城市国家”:“阅历三年的基地制作和战略轰炸后,南越的城市人口占比超过了瑞典、加拿大和除新加坡以外的东南亚区域。”(199页)这当然是对军事环境史研讨的有力影响,因而比格斯在这一章中“专心于中部海岸的现象,以及这些空间关于不断开展的关于越南发明性损坏的全球争辩意味着什么”(200页)。
第六章“战后”首要论说七十年代中期开端战后重建进程中的“军事化现象”问题,在论说中加入了作者自己的访谈和现场调查叙事。在1980年至1981年波士顿公共电视台(WGBH)出品的纪录片《越南:一部电视史》(Vietnam: A Television History)能够看到战后康复的进程起先极端缓慢。在从机场到顺化市的一号公路上,还没有变成废铁的坦克和坦克车定格在1975年,比格斯以为原因是社会和政治层面在保存哪些战役遗址方面优柔寡断(270页)。简略来说,战场废墟、遗址现象既是老兵心目中残存的纪念碑,也是因怎么面对前史与未来而发生不同定见的焦点,在美国也相同有这样的争辩;在暴露在地表的战役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战役留在土壤、社会、家庭和个人内部的很多伤痕:喷洒了化学药剂的土壤、难民、人口性别结构、重建社会的资金来源等等。
从军事环境史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年代的军事化遗产怎么与战后制作年代羁绊在一同的问题。比格斯指出“在这样一个抵触之地,环境史的中心价值在于,它有才能质疑人们叙述的关于曩昔土地怎么与国家、世界事情以及家庭、久居者和农人的奋斗联络在一同的故事,不管叙述者是否为当地人”(290页)。所谓叙述就包含了争议,焦点是土地问题,比方当地人在企图祭拜旧墓或在邻近树立新墓时,往往还需要与国家、特别是戎行进行谈判。因而在101空降师总部原址地点的山顶上,有破损的告示牌正告当地居民不要再挖坟和掩埋。在这儿一方面是土地的戎行所有权,另一方面是当地居民根据陈旧而重要的传统而拜祭祖先、建筑新坟,这代表了当地社群和个人家庭持续从充溢暴力的曩昔夺回土地的一种办法。很显然,这儿所遇到的正是前史人类学的研讨议题,并且正是前史人类学界在近年来不断评论的怎么开辟研讨视界以及怎么更严密地把前史研讨与实际日子结合的重要议题。
比格斯在全书最终说:“在我看来,这种墓地和工业空间之间的视觉推拉(visual push and pull)是一种期望的标志,一同也是测验将这些军事化的现象从动乱往昔的地层中回收时,人们将会面对的杂乱应战。”(292页)也便是说,从兵营、墓地到工业空间的军事化现象变迁中看到了社会转型的远景与期望。在前面引述比格斯的那篇文章中,他指出军事化现象在世界各地十分遍及,它们现已成为现代经济的一部分,并且这种趋势现已全球化了。“直到今日,军事活动在全球环境改变、全球变暖、有毒废弃物等人类面对的重大问题中都扮演重要人物。咱们的最终方针是找到处理抵触的办法,完成可持续开展。”(《越南战役的脚印:20世纪军事化的环境史》,《世界社会科学杂志》,2022年第2期)我信任这个研讨议题关于咱们来说也相同有着重要的含义。
李公明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
告发/反应

相关文章

91吃瓜网网友科普:棱怎么读?正确发音解析

棱怎么读?正确发音解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简单却容易被误读的汉字,比如“棱”。最近,91吃瓜网网友在论坛上发起了一场关于“棱怎么读”的讨论,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

宋小宝老婆比明星还美,孩子长相随妈妈

作为娱乐圈中的喜剧明星,在娱乐圈中有很高的知名度,比方宋小宝,便是如此,在娱乐圈中有许多的粉丝,还出演了许多的电视剧电影,尽管知名的方法比较特别,究竟作为一个从前的二人转艺人,可以走到今日的确不简单,...

黑脸不打烊网友科普:虞美凤的艺术之路与魅力探秘

黑脸不打烊网友科普:虞美凤的艺术之路与魅力探秘

引言在中国的艺术领域,有一位闪耀的明星,她就是虞美凤。作为优秀的艺术家,虞美凤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更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着无数人。虞美凤的艺术之路虞美凤的艺术生涯可...

湖南大学生跨国捐赠“生命火种” 成为全国首例对越南捐赠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华声在线12月16日讯(全媒体记者 杜立 通讯员 司念伟)日前,岳阳“00后”小伙凌杰(化名)成功捐赠约150毫升造血干细胞,这份“生命火种”为一名越南籍2岁血液病患者送去生的期望。凌杰成为全国首例向...

熊田夏树与91吃瓜网友科普:揭秘明星生活的真实一面

熊田夏树与91吃瓜网友科普:揭秘明星生活的真实一面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许多人对明星生活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最近,著名演员熊田夏树通过社交媒体与网友互动,分享了她的生活点滴,并借此机会向大家普及了明星生活的真实一面。我们将结合“91吃瓜网友”的科普活动...

陈芋汐全锦赛10米台夺冠,全红婵获亚军

00:29@人民网、@咪咕体育在刚刚完毕的全国跳水锦标赛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决赛中,陈芋汐和全红婵演出“神仙打架”。终究,陈芋汐以436.80分取得冠军,全红婵以427.60分取得亚军。告发/反应...

友情链接: